隨著加密貨幣愈來愈普及,錢包的選擇也成為使用者的一大課題。你可能聽過「託管型錢包」與「非託管型錢包」,但它們到底差在哪裡?哪一種比較安全?
這篇文章會用簡單的方式帶你了解兩者的差異。
內容
- 什麼是加密貨幣錢包(Crypto Wallet)
- 什麼是託管型加密貨幣錢包(Custodial Wallet)
- 什麼是非託管型加密貨幣錢包(Non-Custodial Wallet)
- 我應該使用哪種類型的加密貨幣錢包

什麼是加密貨幣錢包(Crypto Wallet)
在傳統金融世界中,我們透過銀行帳戶存錢、用信用卡付款。而在加密貨幣的世界,錢包(Wallet)就是你儲存、接收、發送數位資產的工具,像是比特幣(BTC)、以太幣(ETH)等。
從技術角度來說,加密錢包並不是直接「存放」加密貨幣。實際上,這些資產都儲存在區塊鏈上,錢包的真正功能是幫你產生與管理控制這些資產所需的金鑰,也就是私鑰(Private Key)與公鑰(Public Key)。
簡單來說:
-
公鑰(Public Key) 就像你的帳號或收款地址,別人可以透過它轉帳給你。
-
私鑰(Private Key) 就是你獨有的密碼,掌握它的人就能控制並花費對應的資產。
也可以想像成:
-
公鑰 = 電子郵件地址(任何人都可以寄信)
-
私鑰 = 郵件帳號的密碼(只有你能登入)
任何擁有錢包私鑰的人,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你錢包裡的資產。所以,保護私鑰的安全是整個加密資產安全的核心。而且不像 Gmail 或銀行帳戶,沒有「忘記密碼」的選項。如果私鑰遺失,你的資產也幾乎不可能找回。
除了存取資產外,錢包也會用私鑰來簽署交易,這就像你親手簽名,證明這筆交易是你授權的,並讓區塊鏈驗證並記錄它。
加密錢包的型態有哪
加密貨幣錢包的形式有很多,依照使用者是否擁有私鑰與私鑰儲存方式,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。
是否由用戶控制私鑰:
- 託管型錢包(Custodial):私鑰由第三方平台(如交易所)保管,使用者不直接擁有私鑰。
- 非託管型錢包(Non-Custodial):私鑰由使用者自己保管,擁有資產完全控制權。
私鑰的儲存方式與是否連網:
- 軟體錢包(Software Wallet):私鑰儲存在手機或電腦內部,通常連網使用,因此也稱為熱錢包(Hot Wallet)。
- 硬體錢包(Hardware Wallet):私鑰儲存在實體裝置中,離線設計,具備更高安全性,也稱為冷錢包(Cold Wallet)。
當然也有許多其他類型:
- 多簽錢包(Multi-Signature Wallet):發送資產需要多把私鑰同時簽名,以提高安全性與決策共識,常見於企業、DAO、團隊共管帳戶
- 智能合約錢包(Smart Contract Wallet):
由智能合約控制邏輯,而非單純依賴私鑰,可自定義功能如:恢復機制、限額控制、白名單等,主要針對進階用戶或企業應用 - 社交恢復錢包(Social Recovery Wallet):不用傳統私鑰,可用一組信任的帳戶(Guardian)幫你恢復存取權,通常建立於智能合約錢包架構
這篇文章的重點,會聚焦在「託管型」與「非託管型」這兩種架構的核心差異,幫助你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管理加密資產。
什麼是託管型加密貨幣錢包(Custodial Wallet)
託管型錢包(Custodial Wallet)是由第三方平台(通常是加密貨幣交易所或金融機構)負責保管用戶的私鑰。也就是說,使用者並不直接擁有控制資產的權限,而是將這份責任交由平台管理。
目前市面上大多數中心化交易所(如 Binance、Coinbase、OKX 等)的帳戶,實際上都是一種託管型加密貨幣錢包。
可以把它想像成把錢存進銀行,銀行幫你保管金鑰、處理轉帳,使用上簡單方便,只要登入帳號就能看到資產、進行交易。即使忘了密碼,也能透過信箱或客服找回帳戶,這點對於新手來說非常友善。
除了資產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上,託管型錢包通常也需要進行 KYC(Know Your Customer,了解你的客戶)身份驗證。用戶在註冊時需提交包括身分證明、地址、自拍照等個人資料,這些資訊將由平台保存,並可能在政府或執法機關要求下提供給第三方。雖然這有助於防範詐騙與洗錢,對法幣出入金也較友善,但同時也意味著用戶的隱私將受到限制,且資產使用權可能受平台約束或凍結,一旦平台遭駭或資料洩漏,個資也存在外洩風險。
優點
- 操作簡單、上手快:無需理解私鑰運作,只要註冊帳號即可使用。
- 可支援法幣出入金:許多託管錢包支援銀行轉帳與信用卡購幣。
- 交易功能豐富:支援限價、停損、OCO 訂單,甚至保證金交易等進階功能。
- 帳號遺失可找回:只要平台正常營運,就算忘記密碼也能透過驗證流程取回帳戶。
- 身份驗證提升安全與法規合規性:KYC(Know Your Customer)程序有助於防止詐騙與洗錢。
缺點與風險
- 你不擁有私鑰=不擁有真正的控制權:平台若倒閉、遭駭,資產可能直接消失。
- 平台濫用風險:如 FTX 的崩盤事件,交易所非法挪用用戶資金。
- 歷史教訓不斷:從 2014 年的 Mt. Gox 到近年的 FTX,皆為託管平台發生重大災難的例子。
- 需仰賴平台誠信與技術力:你需要信任他們的資安措施、準備金制度與合規程度。
- 隱私風險較高:完成 KYC 時需提供身分證明、地址與自拍照等個資,這些資料會被儲存,並可能應政府要求交給第三方,一旦平台遭駭或資料外洩,個資恐遭濫用。
實務小提醒
選擇託管型錢包服務時,你應該注意以下幾點:
- 是否受監管:是否在有可信監管機構的司法管轄區註冊。
- 是否公開準備金與審計報告:像 Binance、OKX 開始公開其錢包地址,就是「儲備證明(Proof of Reserves)」運動的一部分。
- 是否投保:是否提供用戶資產損失的保險保障。
- 是否具備客戶支援與恢復機制:如果你遺失登入資訊,是否能有效找回資產。
在比特幣早期發展階段,所有人都必須自行生成私鑰與備份,這對許多新手來說是一大門檻。一不小心遺失助記詞,就可能讓資產永久消失。區塊鏈分析估計,光是比特幣就有超過 300 萬枚永遠丟失,原因大多是私鑰管理不善。
因此,對於不熟悉加密技術、或希望用戶體驗更直觀的使用者來說,託管錢包是個合理的起點。甚至在資產傳承上,也可以透過共享帳號或設定聯絡人來降低繼承障礙,這在非託管錢包中相對困難。
託管型加密錢包的本質是一種「信任交換」:你用方便性與服務換取私鑰控制權。它降低了進入門檻,適合初學者、頻繁交易者或短期持有者。但你也必須清楚明白,你不是資產的唯一掌控者,這需要你對平台的誠信與安全有高度信任。
因此,選擇託管錢包時,最重要的不是功能多,而是挑選「你願意信任的對象」。
什麼是非託管型加密貨幣錢包(Non-Custodial Wallet)
非託管型錢包(Non-Custodial Wallet)是一種使用者自行掌管私鑰的加密貨幣錢包。這代表只有使用者本人能存取並控制資產,不依賴任何第三方機構,真正實現了「成為自己的銀行」的去中心化精神。
常見的非託管型熱門錢包包括連網熱錢包,如 MetaMask 、 Trust Walle,以及高度安全的離線冷錢包冷錢包,例如 CoolWallet Pro 、 CoolWallet S 、 CoolWallet Go。
如果託管錢包就像把錢存入銀行,那麼非託管錢包就像把現金存放在個人保險箱中。你是唯一一個擁有鑰匙的人,但如果你丟失了它,沒有人可以幫你找回它。
如果說託管型錢包就像是把錢存進銀行,把資金交給銀行管理,它提供轉帳、提款等服務。但如果銀行倒閉或遭駭,你可能無法拿回資產。那麼非託管型錢包就是自己把現金放在保險箱裡,鑰匙只有你有,沒有人可以動你的錢,但如果你忘記保險箱密碼或遺失鑰匙,那些現金也就永遠取不出來。
除了讓你完全掌控資產的擁有權與管理權,使用非託管型錢包時,你只需要下載 App 或啟用硬體裝置,即可立即創建錢包,不需要提交任何個人資料,也無需經過 KYC 認證。你可以在鏈上匿名活動,無需信任任何第三方,這也是去中心化用戶最重視的價值之一。
當你使用這類錢包連接 DApp、DEX 或 NFT 平台時,你的鏈上地址就成為唯一的身份識別方式,而不是你的名字、手機或身份證號。這代表,你的資產與行為不會與真實世界的個資直接綁定。
不過,也要注意幾個潛在風險:雖然非託管錢包不需 KYC,但區塊鏈上的所有交易紀錄都是公開、可查詢且永久存在的。一旦你在鏈上的活動與某個實名帳戶產生關聯(例如將資金從交易所提領到你的非託管錢包),就有可能被溯源。若你沒有搭配使用隱私工具(如 Tornado Cash、zk-rollups 等零知識技術),資產流向仍可能被追蹤與分析,導致隱私暴露的風險。
優點
- 你擁有私鑰,擁有完整的資產主權:沒有任何第三方能凍結、限制或動用你的資產。
- 不需要信任第三方中介:資產不依賴平台營運,不用擔心平台倒閉或濫用風險。
- 交易更自由快速:不需等待提款審核,操作完全由你主導。
- 無託管費用,節省長期成本:沒有額外服務費用或提領手續費。
- 不需 KYC,保有更高程度的匿名性與隱私權:不用提交身份證、地址或自拍照等個資,創建錢包即開即用。
- 支援 Web3 應用是必備工具: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(如 Uniswap、SushiSwap、PancakeSwap)、NFT 平台(如 OpenSea)、DeFi 協議等,都需搭配非託管錢包操作。
缺點與風險
- 私鑰遺失 = 資產永久遺失:沒有客服或機制可協助找回,私鑰就是你唯一的存取憑證。
- 操作門檻較高:需自行備份與保管助記詞,誤刪或誤抄都可能導致無法恢復。
- 容易受詐騙與惡意 DApp 威脅:如點擊釣魚網站、惡意簽署智能合約等,資產可能被竊取。
- 鏈上交易紀錄公開、可被分析:雖然不用 KYC,但地址所有行為都留存在區塊鏈上,一旦與實名帳戶產生交集,就可能被溯源。
正因為你是唯一的鑰匙持有人,所有責任也落在你身上。區塊鏈沒有「忘記密碼」功能,因此必須嚴格管理私鑰與助記詞,否則資產恐一去不回。
實務小提醒
使用非託管錢包時,務必採取以下防護措施:
- 妥善備份助記詞(種子詞),並離線保存
- 使用強密碼與 2FA(兩步驟驗證)保護錢包應用
- 小心釣魚網站與假 App,避免不明連結與下載來源
- 定期更新設備與錢包軟體,防範已知漏洞
- 考慮使用適合初學者的恢復選項的錢包(例如 CoolWallet Go)
雖然對新手來說非託管型錢包操作上稍具挑戰,但近年來不少錢包如 CoolWallet 已開始導入更友善的 UX、恢復機制簡化(如 CoolWallet Go),降低了使用門檻。
非託管型錢包代表的是自由,也代表責任。你能夠真正擁有並掌控自己的加密資產,不必擔心平台倒閉或資金凍結。但同時,你也得負起保護資產的全部責任。
在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,如果你準備好當自己的銀行,那麼非託管型錢包,就是你的起點。
我應該使用哪種類型的加密貨幣錢包
無論是託管型還是非託管型錢包,兩者都可以用來儲存加密資產與 NFT,並根據不同需求在實務上交替使用。實際上,多數投資者和交易者會根據場景採取混合策略。
如果你已經熟悉加密貨幣基本概念、重視資產主權與隱私安全,那麼選擇非託管型錢包,甚至結合冷錢包使用,會是更安全可靠的選擇。
除了錢包種類,根據自己的使用需求選擇合適的加密貨幣錢包也是必要的。首先要確認使用的錢包是否支援你要儲存的幣種與區塊鏈網路。加密貨幣運行於不同的區塊鏈上,例如 ERC-20(Ethereum)、BEP-20(BNB Chain)、TRC-20(Tron)等,同一個代幣也可能在不同鏈上以不同標準存在。選錯錢包或選錯鏈,就可能導致資產無法找回。
如果你需要在多條鏈之間操作、使用 DApp 或進行 NFT 管理,建議選擇支援多鏈、支援 Web3 的非託管錢包,例如 CoolWallet 系列產品,不僅支援多鏈資產,還內建 Smart Scan 智能掃描功能,能即時分析合約風險,提升操作安全性。
分享:
掌握 2025 以太坊 (Ethereum) :變化、挑戰與下一步